没有买卖,就没有Shanghai
上海发生了什么?何以至此?
现在是2022年,在与COVID-19抗争的第三年,上海与疫情展开了一次近身战。我也有幸体验了三个月赵紫阳的晚年生活,我觉得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一下这几个月上海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清零?共存?
我是“清零派”。我先声明我的立场,而且我要提前说清楚,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们只看发生了什么,不去猜发生了什么,比如我不去做新冠是否美军生化实验玩脱的假设1,甚至不去讨论新冠是否其实首先在美国2或者欧洲的什么地方3流行。我暂且不追究这些不是因为我好欺负,是因为无需这些,眼前的事实已经有足够的说服力,足以说明政治的游戏如何愚弄所有人。
时至今日,讨论应对新冠,人们本质上还是在讨论清零和共存的选择。是的,这场疫情叫COVID-19,2022年了,我们不仅没有走出疫情,我们甚至还没有统一走出疫情的思想。
2019年底,有流言称武汉出现了人传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疑似“非典”。最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官方口径在后来对“非典”这两个字三缄其口,可以说,这场疫情从这时就注定染上了政治的色彩。我们不谈非典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武汉为了冷处理,把新冠比作非典的行为被当作散布谣言的典型处理了,事后我们可能可以直视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轻易认错,至少不能公开认错。
新冠的第一课就此开始,粉饰太平的武汉,接连冒出了更多病例。正值年关,对病毒的恐慌也先于病毒在神州大地传播开来,总算有人开始认识到需要严肃处理这件事情了。也有人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之后,有悲天悯人的开始写日记4,有隔岸观火的开始宣传这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5。
等等,你可能要说,不是说上海吗?怎么从武汉开始讲?怎么不从盘古摸斧子开始讲?事实就是,上海只是新冠疫情的一次集中爆发,上海出现的现象,只是人类社会面对新冠疫情出现的现象之一。
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在疫情得到重视后,武汉卫健委承认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传播的存在,武汉封城,武汉领导班子被换下,钟南山科普气溶胶为何物,方舱医院开建,全国各地驰援武汉。全国各地也展开了对武汉人的“追猎”和严格的封县封村,正月里不能走亲访友,在家看武汉直播建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6各位都还有印象吧。
两个多月后,武汉解封7,全国各地零星出现病例,但是整体都在可控范围内。半年的疫情防控后,我们步入半常态防控的后疫情生活,已经在恢复疫情前的生活和适应常态防疫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与此同时,国外的病例开始增加,在我们把视角放在国内,以为疫情正在过去的时候,放眼世界,真正的疫情才刚刚开始。
全球的情况过于复杂,无论是疫情还是应对,反复无常者不一而足。以美国为例,就拿戴口罩这件事来说,口罩是否有助于防控病毒的传播,不取决于口罩是否有助于防控病毒的传播,而取决于美国有没有足够的口罩。尽管武汉爆发后,隔岸观火的美国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应对疫情,美国依然在疫情前表现得手忙脚乱。初期口罩供应不足,福奇只能告诉大家没必要戴口罩8,当然他们可以解释为“善意的谎言”,这是为了防止群众抢购口罩对更需要这些的医护人员造成挤兑。德尔塔变种流行时期,为了推广疫苗,福奇忠告大家如果没打疫苗那么一定要戴口罩9。后来奥密克戎来势汹汹,他们开始建议不仅要戴口罩,而且能戴N95则戴N9510。一切现象是如此荒诞,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只看能看到的现象就足够了。如果不考虑美国自己的说辞,那么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是,隔岸观火的时候,在美国宣传中,带口罩是疫情爆发的标志,因为他们能得到的无非也就是带口罩的中国人这样的照片,而疫情爆发是政府失职的标志。那么火烧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如果美国人发现自己身边的人也都带上了口罩,那么美国之前宣传的对中国政权合法性的攻击都会变成自戕。特朗普在当时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美国人民也纷纷带上口罩,上帝不允许美国疫情爆发,至少不允许表现出疫情爆发的样子。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新冠老师是最讲科学的。所谓欲盖弥彰,现在我们对美国新冠疫情的印象,远不止戴口罩的人群这么简单,而是荒岛埋尸11。
但没关系,只要脸皮够厚,丧事也能喜办。普利策2022的特写镜头奖颁给了来自路透社的Adnan Abidi、Sanna Irshad Mattoo、Amit Dave和已逝的Danish Siddiqui
For images of COVID’s toll in India that balanced intimacy and devastation, while offering viewers a heightened sense of place.
以表彰“他们的照片对新冠在印度造成的伤亡满怀关切与伤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12。我不禁想问,你死亡上百万例的美国还需要印度的照片来身临其境?当然,不排除不颁给上面那张哈特岛的作者是因为那个作者已经失踪很久了,包括前面提到的悲天悯人的武汉方方女士,能凭借防疫日记拿到国外的奖项,同样写美国防疫日记的纽约蓝蓝还在拍马屁阶段写着写着就出车祸了13,可能“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辆大卡车”吧。
说这些,不是为了抨击谁,也不是为了揭露什么,我想说的是,新冠,是政治问题。甫一开始披着政治色彩在武汉崭露头角,新冠又在欧美的眼高手低慌不择路下在政治的染缸中反复着色。
因为事情起变化了,事实证明新冠不只是中国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中国表现出来的纠错能力和基层动员能力,如果在2020年初看来只是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在欧美亲自下水知道深浅以后,中国的表现称得上令其后怕了。与其试图动员然后失败,英国有鲍里斯壮士断腕般悲壮地提出群体免疫的概念14,美国则在特朗普“新冠只是大号流感”15的坚强领导下把头埋进沙子里。就算死了人,病毒流行,就会死人,理应如此,怎么能说是美国的失败呢?于是,哪怕付出1000000条生命,美国也绝不可能承认抗疫的失败,至少不能公开承认。承认也只是竞选时作为攻击执政党的工具,特朗普错了,共和党错了,美国没有错。
时间一直往前走,在漫长的攻防中,几款获得临时使用许可的疫苗相继问世,而新冠陆续也变异出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变种。关于疫苗也有不少商业和政治的博弈,篇幅所限就不展开了。总而言之,国内基本还是武汉解封后的半常态防控状态,只要严格隔离境外人员,就不会出大问题;国外也已经开始接受新冠会死人这个事实,毕竟感染也不一定死,共存基本实现。事已至此,攻守再度转换,欧美虱子多了不怕痒,已经是低谷了,怎么走都是向上;中国和世界主流“脱节”,俨然自缚手脚,如若此时放开管制,又怎么甘心前功尽弃,于是进退维谷。
经济学人杂志2020-2021年两年内,闭口不谈英美面对疫情的窘态,只有2021年4月的封面是India’s covid catatastrophe,同时除了2020年4月让中国不要高兴太早的Is China winning?以外,闭口不谈中国应对疫情的成功。就连对美元超发带来的次生经济危害、全球的通胀都闪烁其词,对美联储加息缩表也讳莫如深。很难想象他们这两年等一个扬眉吐气的机会等得有多难受。
2022年4月,他们终于等到了。
上海发生了什么?
2022年的春天,在国外大杀四方的新冠奥密克戎变种在自由港突破了中国的防线,香港随即“沦陷”。彼时大量人员从香港返回大陆,广东不堪其扰发布交通管制,而一年多来一直承担大部分境外人员输入的上海也接下了大量涌入的香港输入病例。
上面这张表是上海境外输入病例和香港确诊病例经过简单的标准化后的趋势对比,相信不需要置信检验,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出来他们的相关性。这张表以及下文中的图表,都来自我的一篇observablehq 笔记,其中数据都来自官方,在笔记中有详细的数据来源以及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的过程。
在此之前,除了上面讲到的大背景,这里不妨再回忆一下上海抗疫的小背景。一年多的倦怠以后,上海逐渐适应了疫情精准防控动态管理的常态化,原因也很简单,上海承担大部分境外人员输入,是理论上疫情在国内重新传播的唯一途径;同时上海也是我国的重要港口和经济中心,严格的疫情防控会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最危险的地方需要用有限的手段保证相对最安全,这样的矛盾导致上海必须要时刻绷紧神经但是又不能放慢脚步来为疫情让路。在2020年初国内疫情过去以后,上海方面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要把上海的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当作政绩,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的目标16。而上海将近两年的防疫工作,不说有目共睹吧,哪怕是运气好,也实在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亮眼”的是2022年初那波疫情中,上海划出“世界最小中风险区”——上海愚园路一家奶茶店17,上海疫情也得到控制。这则新闻当时被大肆宣传,可以说相当程度上标志着前面所提到的“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目标的完成。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个所谓的公共卫生体系,在这个春天狠狠地受到了奥密克戎的拷打。彼时的吹捧,现在看来成了捧杀。我们花那么多篇幅介绍背景,其实我想说的是,上海抗疫成就的重要性,只是政治的延续。中国控制住疫情固然让西方胆寒,但是一年过去,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西方可以认为你是政治高压加上限制人员流通实现控制疫情,亦不足道,毕竟疫情控制最好的是朝鲜。而如果持续有境外输入病例的上海都能保持有条不紊,甚至时不时有社会面病例但一有苗头就能高效地处理好,那才叫有本事,那是远比控制住疫情要大得多的成功,是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看过爽文的都知道,比做成一件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更装逼的,是游刃有余地做成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2月底,由于境外输入病例激增,上海“外防输入”的压力随之陡增,病毒在华亭宾馆找到了突破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波病毒在香港击穿医疗资源,在上海也击穿了隔离资源。本来要进行通风系统维护的华亭宾馆迫于输入病例压力不得不暂缓计划,而后病毒经由空调传染酒店工作人员,并进一步形成社区传播17。现在看来,这很可能就是上海本轮疫情的源头。这波疫情最开始在普陀区石泉街道宁强路33号石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社区传播,该活动中心舞蹈队的多名成员先后检测出新冠阳性,而当时的流调并没有明确指出病毒的源头。无怪乎,在接下来几天陆陆续续有社会面确诊病例出现。3月4号,我开始了远程办公,当时的我远没有想到,下次去公司,已经是三个多月以后。
3月,上海的病例逐渐增加,我们现在回头看知道,随着隔离资源被击穿,上海所谓精准防疫的能力也逐渐被击穿了,但是就像我说的,上海需要扮演一个面对疫情游刃有余的典型形象,当时上海还是不愿意放慢脚步来为疫情让路,或者简单点说,还处在死要面子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上海包装的防疫代表张文宏公开发言来看一下上海方面此时的表现:
- 3月7日,张文宏发微博说要探索更智慧的动态清零模式,要避免一刀切18
- 3月14日,张文宏发微博说继续采取社会面清零策略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需要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19
- 3月24日,张文宏发微博说形成拐点的条件已经具备20
这三篇微博也是张文宏目前最新的三条微博,虽然是其个人的微博,但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海疾控的态度。我要在这里说清楚,我确实不喜欢张文宏这个人,但是这里揭短并不是在针对他,上海需要一个防疫代表,不是张文宏就是赵文宏李文宏,总要有个这样的角色。我指出这些只是为了说明,不管是能力不足还是心怀鬼胎,总之,事实是,上海方面当时的防疫战略是个巨大失败。在紧接着的3月25日,张文宏以专家组组长身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说指数级上升趋势已被打断21。那么实际上呢?
该发布会上,张文宏同时指出
就上海来讲,我们坚持走的防控策略使传播指数级的上升被打断,我们采取的不是封城策略,我们不断在做滚动筛查。如果今天看到非管控区域筛查出来的阳性感染人数比例不断下降,最终拐点必定会出现。
上海不是不能封城这么简单,是尤其不能封城,是需要发布会上特别强调“我们采取的不是封城策略”。如果能以相对小的代价实现病毒传播的整体可控,上海疾控的这个策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未必不是可接受的折衷的解决方案。然而当时上海并没有足够的常设核酸检测点,核酸检测能力满足不了降低R0的要求,所谓滚动筛查,无非是检测能力不足,是权宜之计的权宜之计。在病毒传播期间这样大打折扣的应对办法最终收效甚微只能说毫不意外。
3月底,不知道是外溢病例太多来自上峰的压力传导过来,还是上海方面认识到网格化管理的失败已经到了需要亡羊补牢的地步,总之上海毫无征兆地发布了著名的“鸳鸯封”策略,即大致以黄浦江为界,先后对浦东浦西进行为期4天的封控和全域核酸筛查22。既然已经决定封城,隔江而治只能解释为检测能力依然不足。可能当时想出这个既能解决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避免落下封城口实的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可终究只是给上海这场闹剧平添了戏剧性。
4月初,孙春兰到上海“调研”疫情防控工作23,看来是到了上峰需要实地考察上海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毕竟如果上海搞砸了,疫情最终影响的是全国,而且这个时候上海确实在不断外溢病例,比如最具戏剧性的一幕莫过于3月份苏州就在未雨绸缪建方舱,上海自己都到4月份才开始着力方舱建设。这也正式标志着上峰对上海本土的防疫工作失去信任,所以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张文宏噤声。孙春兰一落地强调了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上海方面也逐渐重提“应收尽收,应检尽检”。除了3月就开始支援的江浙医疗队,全国各地输出的支援力量也陆续抵达。
我现在甚至无法回想起,上海真正开始封城的确切日期。“鸳鸯封”结束后,得益于核酸检测能力的扩充,上海又连续进行了几次全市范围的核酸筛查,加上所谓的“三区划分”平滑地转入了封控状态24。我无从得知波澜不惊的背后是不是暗潮汹涌,我只知道回头来看,这里是一切的转折点。
首先是上面提到的上海方面的态度转变,这是最重要的,这也直接导致接下来一系列现象的发生。最直观的是一周多以后,阳性感染人数迎来真正的拐点,归根结底我们最关心的还是疫情有没有得到控制。
而不那么直观的,就是上海市民的生活状态和心态的转变。“鸳鸯封”还是上海自主的明确的封控策略,所以即使事发突然,即使发生了聚集抢菜的事件,尤其是疫情相对严重且第一批进行封控的浦东地区,不管是不是反而促进了病毒的传播,但至少那时候还有菜抢。在平滑转入全城封控状态后,物资供应和调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无论你怎么剥削工农,真正想让他们起义,还得是让他们饿肚子,翻开历史书全是这种事。在此之前,我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我国,最繁荣的城市,还能吃不饱饭。
你不能说上海方面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毫无思想准备,在“鸳鸯封”结束后,上海发布就介绍了市委书记李强检查保供工作的情况25,所以后面出现的一些乱象,完全是上海能力有限,操作跟不上意识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转变。虽然从3月份江浙就在支援上海,但是上海本地的媒体对此只字不提,包括江浙自己也闭口不谈,这是不是接到内宣任务,不得而知,到4月初,上海才开始对支援上海的各方力量致谢。
回到我们的重头戏,吃饭的问题。全城基本停摆,物流基本瘫痪,这对被关在家里的市民,尤其是适应了现代生活的市民们来说,解决吃饭的问题成了大问题。如果说停摆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交不上租金,这些都是困难而已,人最擅长的就是克服困难。但是人不吃饭,就会饿死。拿我来说,有幸的是我所居住的虹口区保证了基本的物资供应,政府发了米面粮油和土豆。但是这个基本有多基本呢,其实就是够我们合租3个人,勉强不饿出人命。考虑到甚至连虹口这点物资也没发放的区大有人在,形势有多严峻可见一斑。
我是来上海打工,不是来渡劫,我万万没想到还有辟谷这种环节。相信上海的广大市民们的道心也未必比我稳固到哪去,大家应该也要吃饭吧,那么吃的哪里来呢?上海没有造反你就知道吃饭问题后来肯定是解决了,解决的途径是什么呢,是社区团购。在小区的业主群里面,会有人组织团购物资,等物资到了以后再由组织者和居委工作人员小区的志愿者统一消毒并发放到各个楼栋。吃不上饭的原因是物流基本瘫痪,能团购的原因是物流瘫痪了但没完全瘫痪。至于团购的价格,那肯定比正常价格要高,至于高多少就看团购组织者的水平和良心了。而那些没有条件参与团购的人们,是靠什么在这场疫情中活下来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可能是靠生命的韧性吧。即使有团购的存在,其实也有诸多不便,还是拿我来说,我这波疫情前体重53kg,上海解封我只剩下48kg了。你可能说一个月少10斤也不稀奇,但是这有两个前提,首先我本来就很瘦,我身高176cm体重53kg,其次哪怕只有5kg,那也是我体重的10%了,各位大可以打听一下减肥减10%的难度。
可以说,上海这波疫情,由于封城及时控制住了疫情,以及上海糟糕的应对,真正的灾难变成了封城但是匮乏的物资供应。但我们都知道,当时有全国各地的支援,物资不可能会出现短缺,所以真正短缺的是把物资分发到市民手中的能力。得益于上海在保供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全上海市民切实体验到了严格的防疫政策造成的巨大次生灾害,“共存”的声音也逐渐浮出水面。这里面的问题下面再算总账,不管怎么说,封城确实能控制疫情的扩散,还是对比香港
可以看到平均标准化后上海的确诊病例变化曲线明显要平缓得多,意思就是如果不封城,上海的顶峰或者说拐点还会往后推迟,可想而知医疗挤兑的现象会严重得多。不要说没有如果,台湾日本韩国都跑不了,选择躺平都会经历这个过程,尽可以看他们医疗系统崩溃是什么样子。
后面就没什么精彩的剧情了,6月初上海逐渐放开并转入常态防疫状态,在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李强正式宣布了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26。
何以至此?
首先是上海疫情为什么会失控的问题。从最简单直接的思路考虑,那么就是香港外溢病例太多让隔离压力陡增叠加上海对新冠的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认识不够全面。同时期唇亡齿寒的深圳也有过疫情的小规模传播,但是深圳及时采取了广泛的核酸采样和隔离,并且将核酸采样常态化,疫情并没有像上海这样失控。我不是要说上海像深圳那样做就一定没问题,毕竟没人知道深圳是不是运气好,但是上海确实没有及时反应,疾控方面对形势的误判前面也拷打过了,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抵赖的。那么上海为什么不像深圳那样“大动干戈”呢?其实一部分原因上面已经多次强调了,上海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上海需要表现出面对疫情的从容。这个所谓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呢,也不用找了,还是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26,上海官方就给我们明确定义了。
“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
李强在报告中阐述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他说,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定位。
……
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着力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保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
今后五年的目标是,“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围绕上述目标愿景,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作为最集中的工作导向和最鲜明的奋斗指向。
而且该报告还很识趣地指出,这不是上海挟洋自重,这是党中央下达的任务。简单来说,上海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板间,是中国的脸面,对中国的制度自信有重要意义,或者说,不管是不是吧,总之它的定位是。那么这个任务上海完成得怎么样呢?光就现代化这一点来说,上海至少表面上,成绩相当值得肯定。
早在2013年,科幻电影Her就来上海取景了,
今年的美剧西部世界第四季,在人工智能女主Delores制造的虚构城市中,也到处是上海的影子。
上海的现代化,或者说表现出现代化的能力,相信无须赘言。那么上海是不是完全靠金融做到的呢?也并不完全是,宝钢上汽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业。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可谓是给被交付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特斯拉一剂强心针,马斯克这两年逢人就夸中国营商坏境好数字化程度高27。你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美苏还在冷战,如今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资本家夸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营商坏境更好,但这就是21世纪的地球。同样的时间,上海超级工厂已经开始投产,而德国的超级工厂还在和环保组织斗智斗勇停留在审批阶段。那么是不是德国真有这么重视环保呢,俄乌开打,德国都忙不迭宣布重启燃煤发电了28,不会还有人相信环保组织的鬼话吧。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货45万辆,超过特斯拉总出货量的一半。上海的工业供应链强度,完全值得夸扬。
我国这些年全民奔小康,大家谁也别装外宾,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目共睹。作为共和国的门面,众星捧月的上海,取得工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瞩目成就也合情合理。上海的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缩影和最典型代表,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改开后的总书记大都要先体验一把上海市委书记吧。我也觉得上海的成就值得让我们对我们的制度自信,上海充分展示了灵活的市场经济和踏实的产业基础结合表现出来的可能性,即使这一定程度上是众星捧月的成果。
但是话分两头,再怎样高的成就也不足以让上海把众星捧月当作理所当然,一如说好了先富带动后富,但到了先富该带动的时候,又嫌后富拖后腿,成了共同富裕的阻碍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我可不敢说,这是合肥日报的《江西的红灯和上海的烟花》原话29。我们看到类似这种文章很气愤,但是这正说明了这些靠文字吃饭的人对趋炎附势的方向把握真是像极了苍蝇对腐肉有着天然敏锐嗅觉,堪称是“知识分子”的本能。可是真的疫情来了,除了上海本身的角色扮演欲以外,媒体之前对上海的吹捧如今看都成了捧杀,都是帮凶。比如3月底香港泥菩萨过江,还不忘吹捧上海在进行了不起的防疫探路试验30,结果上海就教会了大家什么叫“了不起”。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开头那张外滩长草的图片触动了那么多人的神经,哪怕胡言乱语也要强行辟谣,这哪里是外滩长草,这是共和国的脸上长了个痘。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很矛盾,古今中外,搞政治和传媒的这些人,你说他们笨吧,他们嗅觉敏锐,你说他们聪明吧,他们丑态百出。
我前面说深圳这次能逃过一劫没人知道是不是深圳运气好,我不是为了给上海开托,正相反,我想说,上海之前所谓的精准防疫,纯粹是运气好。我前面说,2022年了,我们不仅没有走出疫情,我们甚至还没有统一走出疫情的思想,其实不管是“共存派”还是“清零派”,都认同防疫最根本的是尊重科学。一切分歧与乱象的根源,一个是前面讲的新冠从一开始就是个政治问题,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让正确往往走在了科学前面,另一个是我们大家对科学的理解就存在分歧。共存派会说此一时彼一时,病毒变异到今天,已经到了共存代价低于防疫成本的时候了,但我作为清零派要说的是,病毒变异到今天,心存侥幸的精准防疫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及时响应而不是装模作样。所谓的防疫成本,是上海这次放大的,但是上海放大的,并不是防疫成本,而是防疫失败的成本。上海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深圳在这次疫情完全就不需要考虑。都两年了,每次是什么让疫情失控,每次是什么防止疫情扩散,难道有这么难看出来吗?
全国一盘棋,上海如果不是上峰施压,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经此一役上海的地位变了吗?我觉得没有。上海死活不肯承认防疫失败,还放不下愚园路奶茶店这个世界最小中风险区的噱头,在这场疫情中居然始终没有出现一个高风险区,最终成功把行程码玩坏,让本来唯一全国通用的行程码完全失去参考价值,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么离谱的事情,我们也只能当作无事发生,甚至还能堂而皇之地宣布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全国都知道上海人全城在抢菜,但是我们得假装上海的疫情不值一提的样子,我们还是得假装从容。
当然要庆祝了,没有封一个月都消停不下来,封上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就谢天谢地了。毕竟我们也看到了,本来故作从容的上海慌不择路而扭扭捏捏地封城,差点搞出人道主义危机,可以说前两年全国上下一心防疫成功所取得的政治资本毁于一旦。比如上海疫情失控以后,本来都快憋出病了的经济学人总算找到了发泄的机会,迫不及待跳出来否定中国31,并且充分发挥发散思维,除了错误的防疫路线,中国经济虚假的繁荣,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无耻的沉默,一并算总账。
我们知道了上海的角色扮演欲和应对疫情的侥幸心理,导致了疫情的失控,那么上海慌不择路的封城,又是如何让全城挨饿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动员能力不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样板,上海在临时的政治高压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糟糕动员能力,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说上海的今天就是我们的二三线城市的明天,那么上海今天在危机面前的失态就是广大城市未来的失态,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在未来的某天动摇国本也未必不可能。所谓的动员能力不足,具体指上海在疫情前,物资的供应和流转完全脱线,不得不依靠市场去自发实现资源的配置,而且还是个特许经营市场。如果说物流真的有无法克服的困难,那为什么团购就能买到物资而政府做不到保供并且维护市场秩序。而在大部分商品流通被限制、约等于特许经营的市场中,无论是冒着风险还是着力打通关系,商品流通的成本上升了,价格也必然水涨船高。
这是最讽刺的地方,上海的繁华确实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但是在现代化的上海,基层党组织纪律危如累卵,市场又极度活跃,两者相辅相成以至于自由市场其外,官商特许经营其中,这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面,不可不尝。
这不是空穴来风,谁不知道总设计师一家子吃了改革开放的福利。但是对于党来说,既然决定了有人先富有人后富,那么谁先富谁后富,党其实不在乎,因为这没有区别。大家也别装外宾,从小也没少上政治课,党的理论非常明确,马原和近代史阐述党的斗争路线,保护党的政权合法性,毛中特阐述党的执政路线,保护党的执政地位。尤其是改开以后稳住局势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意图格外明显。党从来不在乎先富的是谁,党只在乎党有没有和先进生产力脱节。
我知道身在局中,被软禁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还要每天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尤其是考虑到不太会使用移动互联网的老人,很难想象一部分群众在人为制造的物资短缺的封城下的生存状态。
不过时间总是会往前走,上海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而且还象征性处罚一些封城期间违规经营的商家,让人哭笑不得。吃饱了就是硬气,上海又继续了角色扮演,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还将持续扮演下去……
感恩的♥
我以前不太理解辟谷这种苦修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直到被迫挨了一个月饿,“太棒了,我逐渐理解一切”32。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间摇摆,叔本华如是说。欲壑难填,欲望得到满足,兴奋的阈值也随之提高,满足感亦随之消退。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失去来代偿拥有的感觉,节欲是满足欲望的一种形式,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上一次会在早晨对第一口呼吸充满仪式感和感恩还是我第一次真正喜欢上一个女孩子。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是没有类似的体验,在智齿疼到我吃不下饭以至于肠胃炎发作不得不下定决心拔智齿的我,将近一周没正经吃东西,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一切的食物是多么的美味。拔牙后第一次喝白粥,那清新而似有若无的白米甜味,加上脆弹爽利的榨菜的微辣,更不必说粘糯的米泥让榨菜的口感尤其清脆,那是我有生以来喝过最好喝的粥,绝味永生难忘。我也是从那之后下定决心学钢琴,一个类似“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的选择。但是这些都不如封城让我更切实体会苦修的妙处。生在红旗下的孩子之脆弱,就是对苦难和折磨这么没概念。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失去来代偿拥有的感觉”,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失去来代偿拥有的感觉?很多东西经不起失去,人还是需要学会珍惜和感恩。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Footnotes
-
Google甚至COVID相关词条只有Detrick没有补全: covid fort detrick - Google Search ↩
-
2019–2020 vaping lung illness outbreak: 2019–2020 vaping lung illness outbreak - Wikipedia ↩
-
Apolone G, Montomoli E, Manenti A, et al. Unexpected detection of SARS-CoV-2 antibodies in the prepandemic period in Italy. Tumori Journal. 2021;107(5):446-451. doi: 10.1177/0300891620974755 ↩
-
方方, 2020-02-03: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9) ↩
-
Reuters, 2020-05-25: Coronavirus 'cover-up' is China's Chernobyl - White House adviser ↩
-
武汉发布, 2020-01-26: 关注 | 雷神山医院位于江夏2月5日投用,火神山医院2月2日整体移交军方 ↩
-
武汉发布, 2020-04-08: 重启 | 爱上武汉的77个理由 ↩
-
60 Minutes, 2020-03-09: March 2020: Dr. Anthony Fauci talks with Dr Jon LaPook about Covid-19 ↩
-
NBC News, 2021-06-30: Dr. Fauci On Confusion Over Mask Wearing Amid Delta Variant Concerns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0-03-09: CDC may start recommending N95 masks ↩
-
CNN, 2020-04-12: NYC's Hart Island and coronavirus: 'A meaningful place in a dark time' ↩
-
The Pulitzer, 2022-05-09: Adnan Abidi, Sanna Irshad Mattoo, Amit Dave and the late Danish Siddiqui of Reuters - The Pulitzer Prizes ↩
-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3-29: “纽约疫情日记”作者纽约蓝蓝遇车祸身亡,圈内好友哀悼 ↩
-
The Guardian, 2020-03-13: Herd immunity: will the UK's coronavirus strategy work? ↩
-
The Washington Post, 2020-09-09: Woodward book: Trump says he knew coronavirus was ‘deadly’ and worse than the flu while intentionally misleading Americans ↩
-
上海发布, 2020-04-07: 上海召开公共卫生建设大会,回应疫情考验,出台重磅文件,李强要求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
-
上海发布, 2022-01-13: 上海新增2例本土确诊病例和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列为中风险地区 ↩ ↩2
-
张文宏, 2022-03-07: 严守新一轮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探索更智慧的动态清零模式 ↩
-
张文宏, 2022-03-14: 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 ↩
-
张文宏, 2022-03-24: 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 ↩
-
上海发布, 2022-03-25: 近期阳性感染者数量为何较多?“场所码”如何使用?口罩防得住奥密克戎吗?今天的发布会详解 ↩
-
上海发布, 2022-03-27: 关于做好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 ↩
-
上海发布, 2022-04-03: 孙春兰:尽锐出战,以快制快,用最短时间遏制疫情扩散 ↩
-
上海发布, 2022-04-11: 全市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首批“三区”划分名单将于今天公布 ↩
-
上海发布, 2022-04-05: 毫不放松、坚决果断!李强检查方舱医院建设和生活物资保供,看望慰问驰援上海的各方医疗队伍 ↩
-
上海发布, 2022-06-25: 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开幕!李强同志代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作报告 ↩ ↩2
-
CNBC, 2021-09-26: Elon Musk praises China, says Tesla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investments there ↩
-
FINANCIAL TIMES, 2022-06-19: Germany fires up coal plants to avert gas shortage as Russia cuts supply ↩
-
荆楚通讯, 2021-11-08: 为什么我说拿江西的红灯对比上海的烟花是又蠢又坏? ↩
-
香港01, 2022-03-26: 上海在進行了不起的防疫探路試驗 ↩
-
The Economist, 2022-04-16: What China gets wrong ↩
-
法兰不死队, 2020-06-09: 太棒了 我逐渐理解一切是什么意思? - 小鸡词典 ↩